从内涵来说,“现代”或“现代性”包括了工业化、都市化、世俗化、普遍参与等现象,体现为一整套相互综协的社会文化的整体变革。在西方,它曾被用来标明脱离中世纪和古典时代的那个时期,也曾被界定为“一种改变的状态,或一种改进的状态”,其中不乏“更新”和“改进”的进步主义语调。在艺术史和视觉艺术领域,常用“现代派”或“现代主义”来意指西方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从欧洲大陆到美国艺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整体文化运动,大致从“印象派”经“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流派直达“抽象表现主义”,它以超越形式语言规范的实验性和体现在文化内涵上的探索精神的“前卫方式”推进了自身的进程。这是西方艺术总体上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性质而开启的一场视觉变革,其中积极的历史成果已为我们所识并借鉴。
中国社会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建构中国本土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进程中,吸收和转化了大规模的西方现代艺术以来的文化成果(包括“极少主义”之后经“观念艺术”到今天的当代艺术),穿越20世纪最后20年一直到今天新世纪12年的艺术实践,涌现出一批在现代语言学和文化现代性转型中重视艺术本体、立足精神本位,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具有创造活力的艺术家群体。当他们开始各自艺术生涯的时候尚处于青年求学的黄金时期,而当今天通过一个展览来对每个个体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个案梳理”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骨干,大多都在不同的领域实现了自己的学术理想,甚至勃发出一种渴望继续勇往直前的文化信心。本次展览首先寻觅到这15位参展艺术家的共同学术立场,那就是从知识起源阶段就已深深奠定的“从现代出发”的发生学渊源,再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找到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一次全面而又精选的公共展示,通过中国美术馆这个公共性的文化平台与美术界乃至广大公众建立一种亲近的艺术交流。
从视觉上看,这个展览中的作品鲜活而生动,既有抽象性的光速放射、电子闪耀、虚境归依和情感宣泄,也有具像中的情状写逸、诙谐表现、冷峻造境和乐园追问;既有介于抽象和具像之间的精神图腾,也有借助观念与装置所进行的的记忆再现和常规超越。仔细观察,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大都从艺术史上的“抽象”、“表现”和“观念”形态经过自己的语言突破和精神灌注摆脱了样式束缚的界限,在写意与表现相结合、抽象与意象相互动、观念与物性相衔接、写实与装置相综合、人工与机器相转化等不同层级和方向实现了“新”的发生,从而走向了一种发生性的活态当代艺术。应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已经不仅仅是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建立在“与世界接轨”状态中,藉由对西方世界的文化的选择和借取而展开的一项“现代意识”的培育阶段。通过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们的艺术历程和最新创造,显示出一种源自中国社会和文化内部的“内发力量”开始沁入作品的趋势,成为充实作品内涵和指引创作方向的重要文化要素,这就使得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出现上腾之势,从起步时的“借鉴型形态”逐渐向带有自身文化意志的“创造型形态”突破。
20世纪被视为一个西方的世纪,无论从原创性还是对全球文化秩序的冲击,在“新的震撼”中不断释放出各种令人惊奇的“学术主义”,发布和传播不断涌现的艺术流派那一系列具有革命精神的“美学宣言”,如同全球化浪潮中一台永不疲倦的“发动机”将西方和非西方的艺术世界带向一个由“创造性变革”和“否定性实践”而展开的文化序列。这其中以20世纪中叶美国纽约替代法国巴黎成为国际艺术的文化之都为分界,呈现出新大陆与老大陆的文化传递,然而无论是美国艺术还是欧洲艺术都可以共享“现代主义精神”的同一股“元气”,这使得整个西方世界的艺术显示出创造性活力的“充沛”和作品视觉语言的“正宗”。对于中国艺术的现当代转换来讲,1980年代的现代化启动太过短暂,缺乏足够的理性判断和学理过滤,这就有可能造成一部分艺术家暴露出“元气的不足”,难以对作品形成内在应有的“供给”,引发了批评界不断提出“未完成的现代性”问题。这个展览上的15位艺术家,从他们出道伊始就始终保持了对“现代主义精神”的重视,并在“语言纯度”、“精神力度”和“表现强度”上保持了一种自我批判的学术品格。正所谓语言是建构自身观念的方法,而精神价值是“艺术作品”区别于普通“人工制品”的关键要素,他们宝贵的艺术经验对于正在经历转型和考验的当代艺术来说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中国美术馆欢迎马路、尹齐、孟禄丁、蒋丛忆、王玉平、申玲、张永旭、张方白、刘刚、陈曦、李炎修、韩中人、夏俊娜、王琰、孙原这15位艺术家与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和艺术理想,也祝愿他们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不断精进!
范迪安
中国美术馆馆长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